八声杜鹃

Cuculus merulinus   Scopoli
   

  13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采自粤北及福州标本)
成鸟 头、颈及上胸灰色;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;肩及两翅表面褐色而具青铜色反光,外侧翼上覆羽杂以白色横斑;初级飞羽内翈具一斜形斑。尾淡黑色,具白色羽端,外侧尾羽外缘具一系列白色横斑。下体自下胸以下及翼下覆羽均淡棕栗色。
肝色型雌鸟(4月采自福州) 上体全为褐色和栗色横斑相间状;颏、喉和胸等均淡栗色,布以褐色狭形横斑;下体余部近白色,具极狭形的暗灰色横斑。
幼鸟(4月采自粤北乐昌) 上体淡黑灰色,具桂红和淡棕色横斑及点斑;尾淡黑色,沿两翈外侧缀以一系列棕色横斑;颏、喉和胸淡棕色,具淡黑色细横斑和点斑;腹近白色,具黑褐色横斑。
虹膜红褐色;嘴褐色(冬天)或角褐色而下嘴基部橙色(夏天);脚苍黄色。肝色型雌鸟虹膜围以灰色和黄色;脚深黄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比前一种稍小,翅长在120毫米以下,嘴形侧扁、尖削;尾羽末端不变狭;成幼体羽装不相似,成体整体无横斑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8) 29.2 231.8 20.3 112.5 118.8 16.4
(23-31) (210-241) (19-21) (108-120) (116-122) (16-17)
♀♀(6) 32.3 228.3 19.3 110.2 117.0 17.7
  (31-35) (210-234) (18-22) (107-116) (106-124) (17-19)

生命周期

八声杜鹃的繁殖期甚长,在华南4月就见有幼鸟,7, 8月仍是产卵期。据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(1980),在香港7月及9月都见过缝叶莺(Ortholomus sutorius)在喂八声杜鹃的幼鸟,11月及12月见到肝色型成鸟。Vaughan et Jones(1913) 亦曾记述八声杜鹃繁殖数量视缝叶莺的数量而定,并谓它有一定的巢域,一旦选定了寄主,在这巢的附近就不容许另一杜鹃来活动。八声杜鹃的卵有青蓝或白的底色,并具锈红色或干血色的斑点。8个卵的大小平均为18.3×13.5(17.8—18.5×13.0—13.7)毫米。
八声杜鹃一般至9月下旬迁离我国内陆,至南部沿海及海南以至更南的地方越冬,在珠江口附近的岛屿也有此鸟留居,在香港九龙一带,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(1980)记过:2月17日就听到叫声,且除12月和8月外,全年均见过此种鸟。我们曾在3月下旬在广东三灶岛获得一对鸟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八声杜鹃为我国较早出现的夏候鸟之一,3月初就可见于广东大陆,较他种杜鹃更多见于居民点附近。常栖于村边、果园、公园及庭院的树木,甚至见于路旁的树上,可能与寄主的繁殖环境有关。习性也较其他杜鹃活跃,常不断地在枝桠来来往往地转移,鸣声尖锐且给人以哀感,尤其是在阴雨天气时鸣叫频繁,而且它的繁殖季节又恰是多雨湿润季节,故有哀鹃及雨鹃之名。繁殖初期,雄鸟叫声低而尖,开头降低,末后升高,似“ka……pie”的八声一度,常日以继夜鸣叫不休。雌鸟会随雄鸟的叫声而呼应,为奇特的双连音,鸣叫后就到高树顶枝交配。食物主要为昆虫,尤以毛虫为最多,我们曾在珠江口的三灶岛采到一对鸟,见其胃内均全是毛虫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(1980)亦报道在云南获得的一鸟,胃内也只有毛虫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自西藏东南部察隅、四川西南部、云南西部,东至福州等以南大陆(夏候鸟)、广东沿海岛屿、海南(留鸟)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八声杜鹃是吃虫益鸟,亦是毛虫的天敌;对保护山林及园林果树等有益处。
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
Cuculus merulinus Scopoli, 1786, Del. Flor. et Faun. Insubr., 2:89(模式产地:菲律宾)。